2019年3月1日,《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正式施行。其中的第十条,针对文明出行设置了具体内容。
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,《条例》给襄阳的交通秩序管理带来了哪些变化?近日,记者在古城街头采访时发现,有序出行、文明礼让的新风尚已经形成。
“二次过街”深入人心
《条例》第十条规定,驾驶非机动车应不违反规定占用机动车道、人行道,不逆行,不超速行驶。“二次过街”通行方式,就是市交警部门参照这一规定,为确保非机动车安全、提高通行效率而推行的新举措。
12日早上8时许,襄城区东门口路口迎来了一天中交通流量最大的时段。
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,路口四个方向的渠化岛上停满了等待过街的非机动车和行人,大家都在有序地按照“二次过街”通行方式等待。当绿灯亮起,非机动车流按照逆时针方向开始转动,通行效率明显比双向通行时快了不少。“二次过街”刚推行时,部分车主不适应新规,常常出现逆行的情况。对此,市交警支队、城区各警务平台加派警力在路口把守,加强宣传引导,并对逆行者进行相应处罚。
经过长时间的宣传、管理,“二次过街”这一通行方式已渐渐深入人心,其效果也逐步显现。
记者从市交警支队了解到,“二次过街”实行以来,绝大多数的电动车逆行得到了控制。从数据来看,因非机动车逆行引发的交通事故、发生在斑马线上的剐蹭事故数量有所减少,“交通更有序、出行更安全”的目标已经达到。
“敲门行动”教育一个影响一片
炎炎夏日,市民的外卖订单量成倍增长。随之而来的,是外卖骑手们的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。
8月6日,紫贞警务平台民警在七里河路开展了一次集中整治。在20分钟的时间里,民警就记录下了十余名外卖骑手的多种交通违法行为。
为从源头上加强管理,平台民警敲开了某外卖站点的大门,并约谈了该站点负责人。警方要求,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外卖骑手的交通安全意识培训,在路面上对骑手进行监督,让文明送餐成为自觉行动。
这种“敲门”的执法方式,还被警方应用在处理其他交通违法的过程中。
凤雏大桥开通后,一些婚纱影楼的工作人员为了蹭“网红桥”的热度,经常带着客户在凤雏大桥上占用机动车道拍照。
8月5日,人民广场警务平台民警来到辖区一家影楼,发放了《致婚纱摄影行业业主的一封公开信》,呼吁大家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,争做文明市民。
面对上门来送“安全”的民警,影楼方主动作出承诺:“以后会合理选择拍摄地点,不到影响交通、危及人身安全的地点拍摄。”
通过开展“敲门行动”,交警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教育交通违法行为人,实现以点带面、广泛传播的效果。
近年来,本地交警部门在处罚手段上的创新也不止这一个。
在对非机动车和行人轻微交通违法的处理过程中,城区警务平台也曾采取多样化的处罚方式:朋友圈集赞、抄写交通法规、参与文明交通引导服务。这些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柔性执法方式,不仅让违法者心服口服,也让旁观者受到启发和教育。
文明礼让渐成风尚
“文明礼让”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,“礼让斑马线”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标。
40多岁的刘延东是城区一名的士司机。如今,每当要通过斑马线时,他都会习惯性地减速,让行人通行后再通过。
“刚开始也不适应,老是要踩刹车,但从客观上来讲,礼让行人确实更安全,也更文明。现在,我们都适应了这种做法,感觉交通秩序也因此有所好转。”刘延东说。
刚开始推行“礼让行人”时,市交警支队在人民广场肯德基门前安装了市区第一个“不礼让行人”自动抓拍系统。正式启用后,该系统曾抓拍机动车不礼让行人1000多起。
如今,这样的抓拍系统已安装到了城区多个路口。在抓拍点增加的同时,被抓拍的车辆数量却在下降。这与广大机动车驾驶人文明驾驶习惯的养成密不可分。
车让人,人让车,文明出行在司机和行人的互相配合下,已成为古城街头的一道风景线。
来源:襄阳日报